MAD公布了北京舊城改造項目“胡同泡泡218號”。MAD對位于北京前門東區(qū)的一座清末四合院進行的修復、改造——在恢復四合院原有三進格局的同時,創(chuàng)造性地加入了三個不同形態(tài)、猶如天外來物的“泡泡”。藝術輕觸社區(qū),新與舊、傳統(tǒng)與未來在老城里創(chuàng)造了新的對話空間。
2006年,MAD在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上提出關于未來北京的暢想—“北京2050”。其中的“胡同泡泡”提案,提出舊城改造不一定需要推倒重建,而是通過加入猶如超越時空的“泡泡”,像磁鐵一樣更新社區(qū)生活條件、激活鄰里關系。
馬巖松說:“這是一種“微觀烏托邦”式的理想,我希望這些“泡泡”像新生的細胞一樣具有生命力,賦予老建筑一種活力,并通過改變局部而達到整體社區(qū)的復蘇?!?/p>
2009年,MAD首個“胡同泡泡”在北兵馬司胡同32號成為現(xiàn)實;十年后2019 年,“胡同泡泡218號”建成。
西打磨廠街218號院的修復、改造,起源于2014年由天街集團、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以及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共同主辦的舊城更新研究計劃“城南計劃——前門東區(qū)2014”。MAD在此研究項目中對舊城更新規(guī)劃提出了不動、更密、針灸、精神四個原則。后來218號院成為了這個研究的試驗點。
院子位于前門東區(qū)西打磨廠街西段路南,占地469平方米,坐南朝北,為晚清建筑。一百多年來,建筑從最初史載的外國醫(yī)院,變成了改造前20多戶居民聚居的大雜院。院子經(jīng)歷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多重加建、改建,院落的原本格局已十分模糊。至近代,由于院子的居住條件的逐漸敗落,原來的住戶也大多搬走,院子逐漸失去了歷史院落原有的生氣。
【針灸】
MAD在院子里加入了三個由不銹鋼打磨制作而成的泡泡。其中一個是一處獨立的會客室/共享工作空間;另一個除了會客及共享空間的功能外,還可讓人們通過“泡泡”內的回旋樓梯自由穿梭于一二層之間。
泡泡猶如來自未知時空的小精靈,在舊城環(huán)境中閃現(xiàn)“靈氣”——泡泡光滑的表面折射著院子里古老的建筑、樹木以及天空,賦予了老建筑新的生命,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全新的空間;同時與周圍的舊城環(huán)境相得益彰,以新穎的藝術筆觸讓社區(qū)的歷史與未來開啟對話。
MAD同時對院子作了維護與修復。
【不動】
沿街立面:老北京四合院的古樸氣質必須透過灰墻灰瓦來展現(xiàn),因此MAD保留了沿街立面原有的色調。入口立面的窗調整為單扇的透明玻璃,由此增大了采光面,讓建筑在古樸中透出一點現(xiàn)代的氣息。
第二進院:內院部分拆除了院內后來的加建亂建,恢復了原有格局空間。
第三進院:庭院里有清朝時歐式院落特有的裝飾性木雕房檐,MAD對可以保留的木雕去除表面污痕,重新恢復光澤,不能保留的按同樣的尺寸花紋重新制作,最后恢復了這一立面特色。門窗部分則恢復了原來的木格扇,保留了原來的圖案與開啟方式,采用木和窗的結合,形成開敞立面。實墻面部分同樣采用水刷石立面,整體恢復了原有立面的古樸風格。
老舍曾說:“老北京的美在于建筑之間有‘空’。”北京舊城改造,如何保持讓這份“空”可以繼續(xù)自由發(fā)展,同時以藝術的方式從功能及精神層面活化社區(qū),將是MAD舊城改造繼續(xù)研究及試驗的方向。
項目圖紙
▲ 平面圖
▲ 屋頂平面圖
▲ 剖面圖A-A
▲ 剖面圖B-B
▲ 剖面圖C-C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胡同泡泡218號
項目地址:中國北京
項目年份:2015-2019
類型:四合院改造
占地面積:469平方米
建筑面積:305.1平方米
主持建筑師:馬巖松、黨群、早野洋介
設計團隊:何威、李元皓、尚荔、傅昌瑞、王濤、Dmitry Seregen、Cesar D. Rey
業(yè)主:天街集團
甲級設計院: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EA4
建造商:北京大龍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第一古建工程處
使用方:“打磨場”城市更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