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正北方向平原與淺山區(qū)的結合處,周邊森林茂盛,幽靜典雅,景色優(yōu)美,人稱“京北世外桃源”,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就坐落于此地。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處廢棄的采石場。2019年4月,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接到中宣部關于中國國家版本館的設計邀請,由莊惟敏院士領銜設計團隊參加方案比選。經過與國內頂尖設計機構、院校的三輪角逐,最終贏得國家版本館的設計任務。秉承著新時代發(fā)展理念,莊院士帶領團隊對廢棄的采石場進行生態(tài)修復,重塑場地山水形勝,并將富有人文氣息的建筑群融入其中。如今,總建筑面積為99500㎡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巍然屹立于燕山腳下。
藏之名山 傳之后世
中國國家版本館三面環(huán)山,總用地面積16.84公頃,其中建設用地9.69公頃,防護綠地7.15公頃。以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和藏書文化為主線,聚焦中華文化種子基因“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的主旨,力求充分把握山水、古今、自然與人文的融合,將萬年百世之事的典藏之地融入到中國傳統理想棲居的山水環(huán)境中,實現文化性、傳承性、時代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
中華生態(tài)自然觀的大格局——山水交融
規(guī)劃設計充分尊重自然生態(tài),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結合選址廢棄的采石場,在建造的同時修復生態(tài)環(huán)境。西側和北側因采石形成的崖壁宕口依山形進行修復,通過錨桿、主動防護網等方式消除安全隱患;再通過噴播及攀爬植物實現自然復綠;同時增加棧道、古亭、觀景臺等富有文化特性的元素,營造人文與自然融合的山地景觀。結合地勢在東西兩側設置排洪渠,對雨季匯水進行疏導,同時引水入園,營造季節(jié)性的景觀水系。兩條溪流順勢而下,在南側開闊地匯水成池,形成山環(huán)水抱之勢。建筑布局依山就勢,嚴格控制地上規(guī)模和體量,院落式的建筑掩映在山水園林環(huán)境之中,凸顯山水交融、露隱相間、館園結合的特色。通過國家版本館的建設對廢棄的采石場進行生態(tài)修復,變廢為寶,實現人文與自然的雙重效益,踐行新時代發(fā)展理念。
文化自信大國的大格局——中國特色
中央總館作為展現國家形象和傳承國家記憶的文化殿堂,同時也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代表著國家精神、國家文化和國家形象,需要體現文化性和儀式感,展現國之大氣和國家風范。因此采用中國傳統的院落式布局,沿軸線依山就勢,分級布置主體建筑,體現坐北朝南、中軸對稱、禮樂交融的特點,彰顯中國特色和大國氣象。注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的層次美學,建筑主體為三進院落,分別承載交流、展覽、典藏研究功能,呈現從公共向私密的漸變,形成富有層次的空間序列。采用中國園林中經典的借景手法,通過東西兩側建筑體量的控制,將山景引入建筑空間中,步移景異,富于變化。
面向未來的與時俱進——時代精神
強調開放性和人性化。遵循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精髓,不追求紀念碑式的龐大建筑體量及空間尺度。低矮錯落的建筑群掩映在園林綠化中,與周邊山體環(huán)境融為一體,親和的室內外空間與展示內容相得益彰,增強游人置身于其中的體驗感,彰顯綠色、親民的新時代精神。同時舍棄了常見的柱廊,采用較大面積的玻璃及金屬裝飾,以現代的材料和手法突出建筑的開放性與時代性。建筑外觀承襲國家級文化建筑的基因,采用經典的三段式結構:暗紅色石材勒腳,黃銹石墻面,深灰色瓦屋面,檐口、雨棚等重點部位采用不銹鋼仿銅裝飾,充分傳承方正典雅、質樸大氣的文化建筑精髓,隨著時代的演進,經典在人們的腦海中形成歷久彌新的共鳴。
適用堅固綠色美觀——主體功能體現當代建筑方針
以版本的典藏為核心,所有保藏空間內部連通,形成整體,最大限度的保證版本運輸、加工、保存整體工藝流程的順暢性。以版本安全為第一要務,高標準滿足防水、防潮、防洪、抗震、安防、人防等各項要求,確保版本安全的保存??照{系統實現分區(qū)分類控制,為館內不同區(qū)域提供有的放矢的“定制溫度”。藏品庫根據版本介質不同,分區(qū)分類設置獨立冷源,保證各類版本均保存在適合的溫濕度環(huán)境中。同時應用低紫外線照明設備、漏水檢測及溫濕度自動監(jiān)測裝置,使得室內溫濕度、風量風速、平均照度及照明功率密度等均滿足版本保藏展示要求。
經典薈萃卷軼浩繁
將公共性的功能空間沿中軸展開,依次布置文興樓、文華堂和文瀚閣,形成富有層次的空間序列,體現文化性和儀式感。
文興樓是國家版本館的門廳,也是系列展覽的序廳。正面主題壁畫《山河攬勝》,取義三山五岳及昆侖山脈,以祖國的壯美河山彰顯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興樓布置三個專題展覽:首層為“版本工藝展”,展示版本的制作和演變過程;二層為“中國郵票展”和“中國錢幣展”,體現版本的多樣性。
文華堂是國家版本館的主展館,兩個基本陳列“斯文在茲——中華古代文明版本展”和“見證偉業(yè)——中華民族復興版本展”分別位于二層和一層。文華堂中央為國家書房,高13米,面積達1350平方米。四周布置十五組通高書柜,收藏展示三萬余冊古今典籍圖書。同時點綴文字、篆刻等文化元素,營造書卷氣息濃厚的版本殿堂,也是舉辦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禮儀空間。中央八角形藻井內形成圓形星空穹頂,漫天星宿點綴其中,圖案取自宋代碑刻天文圖,呼應“文瀚閣”之名象征中華文化如浩瀚星空的寓意。
文瀚閣一二三層布置主題展覽“真理之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經典版本展”。中央為文瀚廳,三層通高,為中國傳統的八角形空間,每層四周向心布置書柜,層層收分,營造出一個極具中華文化韻味的藏書空間。集中陳列珍貴古籍出版物,包括《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等原大仿真影印本,精選古籍影印本和原雕版印刷本,展現藏書閣經典薈萃的獨特場景。頂部為八角柿蒂紋藻井,展現浩瀚銀河的壯美景象,寓意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文化長廊分為里外兩部分:外側為地下保藏區(qū)出地面的疏散樓梯、設備機房及風井;里側為展廊,通過瓷板畫及石材浮雕等方式展示歷代經典書法及繪畫作品,彰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以史鑒今 世代傳承
中國國家版本館,以中國傳統建筑格局為依托,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景觀的融合創(chuàng)新,運用現代的材料和手法,打造富有中國文化韻味、帶有濃厚書卷氣息的標志性文化建筑,代表著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它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是中華版本典藏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與交流中心,是新時代的國家文化殿堂,也是傳給后世的文化寶藏。
項目信息
建筑師: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面積 : 99500 m2
項目年份 : 2022
攝影師 :IX-Miles Lab
項目總負責人 : 莊惟敏
項目主持人 : 莊惟敏,李匡
建筑團隊 : 莊惟敏,李匡,唐鴻駿,張翼,盛文革,丁浩,白亞威,趙越,孫玉穎,范藝菲,陳蓉子,范娟娟,常云峰,李彬,李家翔,許騰飛,杜仕成,李藝秋,樊小瞳,馬云肖,楊曉彬
結構團隊 : 賀小崗,楊霄,苗磊,崔娟,朱朵娥,楊鎮(zhèn)榮,王力,熊晗,盛晨,劉俊德
給排水團隊 : 李愛蓮,劉玖玲,翟莎莎,安寧
暖通 : 劉建華,湯小京,米忠,劉慧麗,李曉冬,唐振文,梁雪梅
電氣設計 : 徐華,楊莉,孫永剛,楊玉林,田旭
弱電智能化團隊 : 徐華,郭紅艷,張頌,胡昕
水利團隊 : 王芳,尚松強,陳陽,董明玥
綠建團隊 : 袁朵,馬瑩瑩,王麗莎,劉曉暉,李志紅
室內設計 : 北京清尚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馬怡西教授工作室
景觀設計 : 北京清華同衡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朱育帆教授工作室
藝術創(chuàng)作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程向軍教授及杜大愷教授團隊
幕墻設計 :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棟梁國際照明設計(北京)中心有限公司
標識設計 : 東道品牌創(chuàng)意集團有限公司
合作設計 :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勘察單位 :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監(jiān)理單位 : 北京帕克國際工程咨詢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 : 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建設單位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
咨詢單位 :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點 : 北京